NURULAKMAL博士认真观看了每一组的演出,毫不吝啬地赞叹:“你们不仅捕捉到了这个空间的灵魂,更在协作中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每一组作品都让我眼前一亮!”这番真挚的肯定让学生们备受鼓舞。10月23日下午,2号楼六楼舞蹈排练厅内,一场以“数字时代如何维系传统表演艺术”为主题的深度讲座圆满落幕。讲座以马来西亚的传统舞蹈“Begendang Sarawak”为样本,该舞蹈融合鼓、小提琴与多种肢体语言,生动体现了马来文化的深厚底蕴。现场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传播力减弱等现实挑战,并进一步提出社区实践、教育普及、数字化存储与可视化传播等多元保护策略。更引人深思的是,讲座跨界对比了山西民间传统艺术,从中提炼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通路径。导师引经据典,层层剖析,同学们踊跃提问,在思想碰撞中传递出对传统艺术的珍视与反思。作为马来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社交舞蹈,tandak 以其独特的节奏、优雅的手势以及凝聚社区情感的精神内涵,成为本次工作坊的学习重点。导师从基本站姿教起,逐步分解舞步韵律,并一一纠正学员的动作细节——无论是手臂的舒展幅度,还是脚步的落地轻重,都耐心指导、反复示范。学员们认真揣摩、积极练习,排练厅内节奏轻快,互动频繁。最终,大家整齐呈现出一段标准的 tandak 舞段,以专注的姿态诠释了对这门传统艺术的理解与热爱。







整场活动,无论是讲座中的思想交锋,还是工作坊中的肢体表达,均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导师与学员之间的温暖互动,更为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真挚而饱满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