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学院-音乐舞蹈系

舞蹈精品课 || 2024温州市音乐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获奖课例展播:中学组(四)

2024年12月01日 09:47  点击:[]

个人简介

瞿旭雅

一级教师,瑞安市高楼镇高楼学校音乐教师。曾获温州市综合学科“新常规.新设计”一等奖;撰写的案例、论文、课题多次获瑞安市二等奖、三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瑞安市艺术节比赛获一、二、三等奖,获温州市二等奖。

单元整体教学理解: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是将音乐教学内容按照逻辑性和关联性组织成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或“单元”,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某一特定音乐领域或主题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注重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理解力。



《山野放歌》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本单元为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共选编了5首作品,分别是演唱作品江西民歌《打支山歌过横排》;欣赏作品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以及根据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创作改编的器乐曲等。这个单元以山歌音乐的共同特性(自由、高亢、嘹亮、衬词、地方语言)为主线,沿着这条主线延伸出来自各地域文化的差异,再进行对比分析,感受作品情绪情感和风格特点,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积累音乐经验。

【作品联系】

本单元是继七年级上册《劳动号子》、七年级下册《小调集萃》之后,继续学习民歌的另一种体裁——山歌。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到了中国民歌中“劳动号子”和“小调”两种体裁,了解了民歌的基本特征,为本单元山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由历史最悠久的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开启歌唱教学,让学生感受、体验了传统山歌的风格、演唱特点;接着学习陕北的新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接触信天游,再到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了解了花儿特色;最后安排了两首融入新元素的改编器乐曲《花儿与少年》,感受电声乐队的魅力,以及聆听管弦乐曲《巴蜀山歌》感受器乐曲的不同表现力。

【作品价值】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核心体裁之一,也是最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体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的一种体裁。从山歌中可以感受到歌者强烈的爱憎和对生活鲜明的态度,因而《山野放歌》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民歌的体验和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元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体验、感受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增强学生体验感,逐步培养学生的歌唱表达能力。体验感受各地山歌独特的韵味与魅力,理解民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

艺术表现:通过聆听、范唱、跟唱等方法学习歌曲,能够用方言演唱《打支山歌过横排》;用模唱学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部段落;感受《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起伏特点及真假声结合演唱特征;聆听《花儿与少年》主题旋律,了解电声乐知识,体验其音色特点;聆听《巴蜀山歌》,体会作品句式结构及旋律特点。以合作、讨论等多种形式学习歌曲,了解山歌的创作手法,积极参与创编民歌,培养其创编能力。

创意实践:以方言和润腔、骨干音等主要音乐元素为基础进行创意学习。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山歌,了解山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自发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对中国民族歌曲产生兴趣。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一、评价内容及其标准

二、评价运用及其意义

以定性述评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网络测评与课堂述价相辅助,意在从集体到个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观测,以促进学生自我的调节,教师教学策略的更新改进。评价方式如下:

1.定性评述: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小组内学生音乐实践参与度、感受感知、表现等能力的养成集体性进行观测,以量表的形式登记于小组积分板上,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在课下教师将积分记录成册,形成养成档案。

2.定量评价:

主要观测个体学习目标的达成。观测方式以慧课堂平台为载体,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平台测评功能及时了解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促进学生自我调整,指导教师改进教学。通过平台汇总,形成学习养成轨迹,做到学习有迹可循。

【单元教学建议】

重点:能用高亢、嘹亮、自信的声音有情感的演唱山歌;能掌握不同地域山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难点: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并学会用方言演唱歌曲;能抓住山歌特点,创编山歌。

基于作品特征的音乐活动设计:

从聆听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旋律、曲式及调式特点, 唱出山歌韵味;通过欣赏不同地区的山歌,认识山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课时

山歌亘古音  魅力兴国情

《打支山歌过横排》




【教材简析】

《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具有浓郁赣南客家山歌音乐特点的兴国山歌。歌曲为五声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小,属于非方整性的“四句头”结构,运用了倚音、波音、滑音装饰音和客家方言,体现了典型的山歌风格特征,给人以畅快、明亮、豪迈之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客家人明快、爽朗、豪放的山野气息。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劳动的歌》、《小调集萃》单元的学习活动中,已经接触到了中国民歌中“号子”和“小调”两种体裁,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渔村、山野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对未知领域和新鲜事物他们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所以需要教师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 了解江西人文地理及兴国山歌的特点。能用歌声表现歌曲的基本风格和情感。

了解兴国山歌曲式风格的特点。

2. 学习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用高位、激情、高亢的声音来演唱歌曲。通过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体验、感受“兴国山歌”的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学习《打支山歌过横排》,激发学生对兴国山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打支山歌过横排》,掌握兴国山歌的风格特征。

难点:掌握兴国山歌的固定引腔部分、装饰音的演唱,以及用方言演唱体现歌曲的韵味。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歌声嘹亮,回声山涧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体会兴国山歌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

2.能用高亢嘹亮、自由奔放的声音唱引腔。

(二)活动步骤

1.聆听两首兴国山歌《请茶哥》、《客家妈妈》

思考:两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歌曲中哪一句让你印象最深刻?

(高亢嘹亮、自由奔放;都由“哎呀嘞”开头)

师小结:这两首都来源于江西,为山歌体裁。山歌是民歌的三大体裁之一,一般是人们在野外劳动中即兴抒发情感所编唱的歌曲。

特点:高亢嘹亮、自由奔放、爽朗悠长;“哎呀嘞”属于兴国山歌固定的引腔,是具有浓郁赣南客家山歌特点。

2.山歌特征来源

思考:为什么山歌具有高亢嘹亮,自由奔放的特点呢?(居住地域关系)

3.讲解赣南地区风土人情特征

4.师生互动喊引腔

(互动:你住山那头,我住山这头,隔着山头我们打个招呼,用什么样的音色,什么样的音量?)

师唱“哎呀嘞”音高由低到高练习,生用回声的形式回应教师。

师小结:“哎呀嘞”,远方的朋友是否听见了我的歌声?这就是兴国山歌的旋律,远方朋友亲切的呼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兴国山歌,唱一唱《打支山歌过横排》。

(三) 活动评价

(四) 设计理念

本环节主要通过聆听、体验、感受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赣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山歌的兴趣。通过师生合作引腔“哎呀嘞”的演唱,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会兴国山歌引腔部分,同时音高由低到高的练习,也达到了练声开嗓的效果。

活动主题二: 歌声高亢,乐动山谷

(一)活动目标

1. 聆听、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特点,并能用方言演唱歌曲。

(二) 活动步骤

1.聆听山曲,感知曲韵

(1)播放音乐,请学生说说歌曲的音色、力度、情绪特点?

(2)师生探讨歌曲特点

师小结:水土相依,歌韵相随。江西素有赣鄱大地之称,地处中国东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其独壮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造就了江西民歌高亢嘹亮、自由奔放、爽朗悠长的特点。

2.品茗山曲,探寻调式

(1)师唱旋律,学生跟着轻声哼唱,并关注歌谱有哪几个音组成?

生:歌曲除了第一句,只用了“6、1、2”三个音。

师总结:这是兴国山歌的特点,常常由三音列、四音列、五音列组成。(幻灯片出示各音列组成音)

(2)请学生唱一唱这三个音,说一说由这几个音组成的是什么调式?

(五声羽调式)

(3)为什么运用五声调式?

五声调式是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调式,它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由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所构成。山歌作为一种在户外歌唱、曲调高亢、节奏自由的民歌形式,其演唱环境和风格特点决定了它适合采用五声调式,同时也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放歌山曲,剖析结构

(1)播放歌曲,关注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

(2)师生探讨歌曲结构

师小结:歌曲为一段体,为即兴性较强的非整体的“四句头”结构。

(3)再次播放歌曲,生跟着哼唱,寻找旋律特点。

引腔:

特点:

①每一句开头都由“6”音组成,第一、四句弱起,同音不同节奏

②旋律起伏较小,曲中多处运用装饰音。

(4)学生练唱装饰音,思考装饰音在歌曲中的作用?

能更好的感受到客家人语调的抑扬顿挫,体现出山歌的风格和特征。

(5)师生合作:生唱引腔,师唱后面部分。

师唱引腔,生唱后面部分。

(注意装饰音的正确演唱)

4.品味山曲、展现魅力

(1)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打支山歌”是什么意思?

“打支山歌”是“唱支山歌”的意思

“过横排”是指“两山之间崎岖的山路”

(2)歌词为什么要用“打支山歌”而不用“唱支山歌”?

在江西地区,人们习惯用“打”来指代唱歌或演奏乐器,这种用法源于当地的方言或文化传统。另外,“打”字在方言中具有轻松、随意的意味,与山歌自由、抒情的风格相契合。使用“打支山歌”更能表达出山歌演唱者自由、随性的情感表达。

(3)方言教唱

①教师用方言演唱歌曲,学生找出发音不一样的字。

②师口口相传,念一念方言歌词:

③除了方言,歌曲还有哪些音乐元素让我们感受到山歌高亢、奔放的特点呢?

(引出山歌的另一特点:常加入衬词、衬句)

④用方言跟钢琴唱一唱歌曲

(提示:用高位、激情、高亢的声音来演唱)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处理音乐,才能唱出山歌舒展自由、高亢奔放的特点?

(从音色、情绪、节奏等方面思考)

⑥分组合作演唱

将学生分为两组,模拟在大山的两侧演唱。

师唱引腔;第一组唱1、3乐句;第二组唱2、4乐句。

唱出山歌高亢、奔放、悠长的特点。

(4)总结兴国山歌的艺术风格特点

①学生探讨回顾歌曲结构、曲调风格特点

②播放歌曲,分辨哪首歌曲和《打支山歌过横排》的体裁相同?

《无锡景》、《军民大生产》、《对鸟》

③师总结山歌特点

山歌:指在山野外从事劳动的人们抒发感情即兴编唱的民歌。我国山歌丰富多彩,分布很广,其节奏大多舒展自由,旋律高亢奔放、悠长、常加入衬词、衬句来演唱。

(三)活动评价

(四) 设计理念

本环节用生动的情境,融入歌唱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装饰音在山歌中作用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歌唱表达能力。通过自发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喜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

活动主题三: 歌声悠长,薪火相传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聆听,对比歌曲异同。

2.继承和发展,创写民歌交融。

(二)  活动步骤

1.聆听罗德成演唱版本《打支山歌过横排》和何濛杉演唱版本《打支山歌过横排》,对比异同。

何濛杉演唱版本加入了更多的衬词,声音悠长,柔美。

罗德成演唱版本声音高亢嘹亮,更具山歌特色。

2.师总结:民歌谚语说“山歌不过梁,各是各的腔”客家山歌也是这样的同中有异,因为口音的不同,还有环境的差异,而导致了客家民歌唱腔的不同,形成了客家山歌“九腔十八调” 。

3.作业:发展创作——创编民歌

试着用兴国山歌的特征,创作一首山歌。

(三) 活动评价

(四) 设计理念

学生在对比赏析以及创作中认识山歌的传承、变化及发展,激发学生对山歌进一步的探究以及对整个中国同宗民歌有更深刻的体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山巅之上信天游  民间瑰宝花儿情

《打支山歌过横排》




【教材简析】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改编而成。作品以开阔高亢、清新明丽的音调,赞美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是一首颂扬中共红色政权的歌曲,表达了陕北人民热爱红军的真挚情感,再现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到来时的热烈场面。歌曲的旋律回转起伏、优美舒展,高亢嘹亮,尤其是采用了合唱这种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表现力更丰富。《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为五声徵调式,全曲采用西北民歌典型音列,有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曲调跌宕起伏,一唱三叹,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突显了西北民歌高嘹亮的特点。

【学情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学过江西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学生对山歌的特点已有了些许的知识储备。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互动环节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和艺术特色。再者,他们在对音乐人文理解上也有自主思考能力,老师应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个人理解力,鼓励其对音乐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用高亢奔放的声音、自信、有感情的演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A段、B段,通过欣赏、学唱、创编“花儿”,了解“花儿”的特点、旋律框架等知识点。

2、通过聆听、演唱、对比分析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歌曲曲式、乐段结构、旋律特点、演唱特点等。

3、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感知、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能够通过欣赏

理解、演唱、分析等多种形式,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唱出西北山歌韵味、抓住骨干音创编“花儿”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古韵换新声,丹丹花初开

(一)活动目标:

1.复习《打支山歌过横排》,巩固山歌音乐的艺术特点。

2.聆听《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了解歌曲情绪特征以及它和陕北《信天游》、陇东《揽工调》的内在联系。

(二)活动步骤:

1.复习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学生跟琴演唱,回顾山歌特点。

2.对比聆听陕北民歌《信天游》、陇东民歌《揽工调》,

思考:歌曲节奏、旋律、音调有何特点?

《信天游》:悠扬高亢。

《揽工调》:激情奔放。

思考:两首歌曲属于什么体裁的民歌?

山歌

3.聆听《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思考:你发现这首歌的旋律有什么特征?

师小结:这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改编而成的新民歌。两首民歌交替演唱,前者悠扬高亢,后者激情奔放,全曲既变化对比,又相互融合,浑然一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新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知识需要内融外通,新旧链接。本环节通过复习歌曲——对比聆听——探究特点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已有民歌知识,同时获取民歌新知识,引出新授课题。

活动主题二:古韵换新声,丹丹花红艳

(一)活动目标:

1.感知歌曲风格、结构、旋律特点,了解新民歌的变化与发展。

2.学唱歌曲A段、B段,感受“一领众和”演唱形式,以及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二)活动步骤:

1.初听音乐,(杜朋朋 王二妮版)

思考:歌曲反映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反映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

表达了陕北人民热爱红军的真挚情感。

2.再次聆听

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风格是怎样的?

生:演唱形式:独唱、领唱、合唱。

演唱风格:声音直爽高亢、朴实、自由,采用地道的陕北方言、真声演唱,并运用了大量的衬词 。

思考:音乐由几个部分组成?

1.感知歌曲风格、结构、旋律特点,了解新民歌的变化与发展。

2.学唱歌曲A段、B段,感受“一领众和”演唱形式,以及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二)活动步骤:

1.初听音乐,(杜朋朋 王二妮版)

思考:歌曲反映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反映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

表达了陕北人民热爱红军的真挚情感。

2.再次聆听

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风格是怎样的?

生:演唱形式:独唱、领唱、合唱。

演唱风格:声音直爽高亢、朴实、自由,采用地道的陕北方言、真声演唱,并运用了大量的衬词 。

思考:音乐由几个部分组成?

师小结:

3.分段聆听,通过学唱、感受并总结每部分的音乐情绪 。

(1)引子:安静、柔美,散板,展示出一幅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光画卷。

(2)A段:深情的歌唱,慢板,表现出人们迎接红军的热烈、亲切的场面。

※学生学唱,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叠词,上下句乐段,比兴手法

(上句写景,下句点题)

(3)B段:热烈、欢快的,快速活跃的节奏,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及欢迎鼓舞的心情。

①学生学唱,感受“一领众和”风格特点。

②师生合作,演唱B段 。(师领生和)

(4)A段再现:更加深情,在高亢、昂扬的混声合唱中结束全曲。重复句“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突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

4.了解信天游

思考:这种朴实、自由的陕北民歌是怎么产生的?

师小结: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山连着山,沟连着沟,人们在繁重而单调的劳动生活中,为了派遣心头的忧愁和寂寞,常常会触景生情,信口编唱歌曲,用高亢而悠扬的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类陕北民歌又叫做“信天游”。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通过整体聆听、分段聆听,使学生浸润在音乐中,建立起对音乐作品的经验链接,唤起学生的音乐情感需要。通过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高亢、嘹亮的风格,了解歌曲信天游的特点,感知、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

活动主题三:高原望平川,花儿韵悠扬

(一)活动目标:

通过聆听、探究、创造等手段,了解花儿的句式结构、旋律特点,以及润腔、真假声结合等演唱方法。

(二)活动步骤:

过渡句:我们祖国的大西北虽然是块贫瘠的土地,可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里生生不息,书写着他们动人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再去听听大西北土地上的另一种山歌——“青海花儿”。

1.初听普通话版本《上去高山望平川》

(1)这首歌曲的旋律、音高、歌词给你怎样的感受?

音调自由、起伏跌宕;音高高亢有力;歌词许多衬词 。

(2)师生交流探讨

师小结:《上去高山望平川》它是青海“花儿”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长调子”曲调高悠长,节奏自由,音乐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

(3)我们刚听到的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属于“长调子”还是“短调子”?

2.复听歌曲,朱仲禄方言演唱版本。

(1)师:歌曲用什么语言演唱?这首青海民歌是怎样被人们而熟知的呢?

师总结:a、方言演唱是赋予民歌地域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b、著名的“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了这首歌以后而被人们熟知和广为流传。

(2)介绍“花儿王”——朱仲禄

朱仲禄:生于青海省同仁县,人称“花儿王”,自幼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给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

3.再次聆听歌曲

(1)分析歌词的创作手法

①歌曲歌词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创作?

第一段歌词写景,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

第二段意在抒情,从表面上看,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牡丹,表达自己对心中女子的倾慕之情,实质上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歌曲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将心爱的姑娘比作牡丹花。

②分析歌词创作特点

4.学唱《上去高山望平川》

(1)花儿的演唱技巧

①真假声结合

②润腔技法:歌曲中加入倚音、滑音、颤音对旋律起美化作用的唱腔技法。

(2)唱旋律,找骨干音

(3)创编【提示:倚音、颤音、下滑音】

①师示范:老师想用这几个骨干音改变一下,编成自己的花儿,请大家瞧一瞧。

师:像这样抓住了骨干音和润腔技巧创做出来的曲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花儿”!这么生动的“花儿”同学们也来试试看吧!

②生创编【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创作“花儿”,老师在各小组协助创编】

③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

(4)总结“花儿”的特征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本环节通过学唱歌曲《去高山望平川》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活动主题四:山歌传千里,文化润心田

(一)活动目标:

能对比分析信天游和花儿的区别,激发学生热爱民歌的意识。

(二)活动步骤:

1. 对比总结:

2. 深情寄语话弘扬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索了山歌的韵味与魅力。山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生命的活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欣赏它的美,更要学会去感受它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将这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山歌的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本课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唱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改编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承、弘扬山歌文化的情怀。


第三课时

传统之声  未来节奏

《花儿与少年》

【教材分析】

1.《花儿与少年》是一首根据青海民歌改编的电声作品。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D羽调式。乐曲开始模拟竹笛音色,奏出简短的引子,进入A段后,便呈现出模拟二胡音色的主题,音乐显得轻松、活泼。

2.《巴蜀山歌》是大型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中的一个部分,由《槐花几时开》、《黄杨扁担》、《绣荷包》和《太阳出来喜洋洋》4首作品组成。本课选取其中两首《槐花几时开》和《太阳出来喜洋洋》作为主要聆听曲目。其中《槐花几时开》是一首经典的四川民歌,由四个乐句构成,在抒情婉转的旋律中融合了亢奋与清丽、奔放与柔润,具有相反相成的独特个性。《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四川东部的一首山歌,共两个乐句。第一乐句4小节,第二乐句6小节,先抑后扬,相互呼应。全曲音域仅六度,篇幅短小,层次感强,对比明显。

【学情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山歌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课学习的是电声合成山歌和交响曲,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也有接触过,因此,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互动环节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能听辩电子合成器模拟的乐器音色,了解作品的结构形式;掌握管弦乐曲各段落的音色变化。

2.简要了解交响组曲《炎黄子孙》,熟悉《槐花几时开》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原民歌旋律,能哼唱主题旋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电声乐队及管弦乐曲的艺术表现特点。

难点:听辩乐器在乐曲各段落演绎的音色变化。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阿宝演绎,花儿少年

(一)活动目标

聆听阿宝演唱版《花儿与少年》,熟悉歌曲旋律;了解歌曲的情绪、节奏等方面的特征。

(二)活动步骤

1.聆听阿宝演唱版《花儿与少年》

问:歌曲有什么特点?【从情绪、节奏、体裁等方面思考】

1. 介绍“花儿”

“花儿”是中国民歌的一种,歌词、歌名中有大量的花名,流行于青海和甘肃等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渡语:音乐是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重要桥梁,阿宝的歌声自然纯朴,深入人心。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探寻另一种声音——电声演绎版《花儿与少年》。

(三)活动评价

(二)设计理念

本环节由阿宝演唱的歌曲导入,旨在让学生熟悉花儿与少年的旋律,为后面欣赏电声乐曲做好铺垫。

主题二:山韵电音,走进花儿

(一)活动目标

整体和分段聆听电声合成音乐《花儿与少年》,感知音乐结构、情绪特征。

(二)活动步骤

1.聆听电声合成音乐《花儿与少年》

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2.分段聆听

A、引子+A段

(1)聆听:引子+A段

思考 :a、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b、你听到电子合成器分别模拟了哪些乐器?

(2)学唱A段主题旋律

思考:乐句结尾处的特点?高起低落

(3)复听A段旋律

思考: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B、聆听B段旋律

思考:①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

1、欢快   2.庄重    3.悲伤  4.抒情

②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C、聆听A`段旋律,结合A、B段,完成下面表格

3.师总结:

相同情绪(A与A`)选用的节拍、速度、力度、乐器(相同)

不同情绪(A与B )选用的节拍、速度、力度、乐器(不同)

过渡句:在电声音乐的海洋中,我们感受到了电子音乐带来的无限可能。而交响音乐,则是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演奏技巧,为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寻交响音乐的魅力吧!

主题三:山韵交响,走进巴蜀

(一)活动目标

1.聆听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槐花几时开》,熟悉歌曲主题旋律。

2.了解这两首弦乐合奏曲的曲式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主奏乐器和情绪特点。

(二)活动步骤

1.聆听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思考:乐曲情绪怎样?表达了什么生活场景?

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情绪爽朗乐观。抒发了人们辛勤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过渡语:有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鲍元恺就以这首歌为主题,创作了一首器乐管弦曲,我们一起去感受这首作品的魅力吧!

2.聆听管弦乐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1)完整聆听

思考:主题旋律出现几次?有什么特点?

(6次,主题以变奏形式呈现)

(2)分段聆听,完成表格。

3.简介交响组曲《炎黄子孙》

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就选自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这部作品由六个组曲24首乐曲组成,课本选了第四组曲巴蜀山歌中的两首,一首是《太阳出来喜洋洋》,另一首《槐花几时开》,我们一起去听一听槐花几时开。

4.聆听《槐花几时开》

(1)聆听歌曲《槐花几时开》

思考:乐曲情绪怎样?表达了什么生活场景?

歌曲旋律婉转、抒情,音域较宽,起伏较大。这首歌以四川宜宾地区的传统山歌为基础,描绘了一个农村姑娘站在高高的山上,手扶栏杆,眺望远方,心中期盼着槐花开放的日子,同时也隐含着对情郎的深深思念。

(2)完整聆听管弦乐曲《槐花几时开》

思考:主题旋律出现几次?请写出曲式结构。

(3)分段聆听,分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4.小结

管弦乐表现力极为丰富和广泛,能够深入表达各种情感、描绘多种场景,并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使得管弦乐成为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三)活动评价

1.过程性评价

2.总结性评价

师:今天我们已经完成了《山野放歌》单元,结合七年级学过的小调、劳动号子,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测试;

(四)设计理念

本环节从音乐的结构、情绪、主奏乐器出发聆听两首管弦乐曲;通过听辨,对比,归纳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管弦乐的音乐特点;最后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民歌三种体裁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单元设计亮点】

在设计山歌单元的教学时,我力求在多个方面融入创新元素,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山歌的魅力。以下是本单元教学设计的几个亮点:

一、步步为营,体验至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山歌的魅力,我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例如,我由教唱山歌的引腔入手,组织学生进行山歌的演唱练习,传授真假声混合演唱技巧,再进行师生合作演唱等,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山歌的魅力。二、视听联动,激发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播放山歌的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山歌的音乐特点和演唱风格。同时,我还利用图片、PPT等教学工具,为学生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山歌世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携手并进,智慧碰撞: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我设计了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抓住作品骨干音进行创编山歌作品。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山歌的特点、风格以及演唱技巧等问题,鼓励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亮点主要体现在实践与体验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小组合作与讨论等方面。这些亮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促进了他们对山歌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

【单元教学反思】

经过本单元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

一、关注学生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设定了让学生了解山歌的特点、风格以及学习演唱山歌的目标。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尽可能地涵盖了山歌的起源、发展、地域特色以及具体的演唱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山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与我在讲解时过于注重技术细节,而轻视了文化背景的输入。

二、采取多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示范、模仿和讨论等多种方式。但在实际运用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模仿和讨论的兴趣较高,而单纯的讲授和示范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生反馈信息,改善教学方案。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了解到他们对山歌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较高,但部分学生在演唱技巧上存在困难。这可能与我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技术细节,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探寻自身教学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我应更加注重对山歌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的介绍,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山歌的内涵和风格。其次,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还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本次山歌单元的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明确了未来的改进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该课例荣获2024温州市中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初中学段一等级)

( 转自 | 温州教研 音为有爱 )